|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广泛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类型之一,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以社交障碍以及狭隘兴趣、重复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孤独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生活中,孤独症儿童与我们虽然近在咫尺,却让人感觉像星星一样遥远,他们的内心不易被外人所理解,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孤独症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专业自闭症学校https://www.wucailu.com/zlfa“五彩鹿”作为自闭症康复、儿童孤独症康复教育品牌, 推动中国儿童自闭症、儿童孤独症康复教育行业。以行为分析和矫正理论“ABA康复训练法”作为指导,通过科学的方法塑造儿童用于社会沟通、交流的正确行为,干预和矫正儿童问题行为,帮助家长掌握训练儿童的方法和技巧。
由北京医药科学技术发展协会主办的共筑爱心关注孤独症儿童成长学术会议,日前在线上举行。会议邀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张晨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教授以及国药顶慧儿童成长中心朝阳中心主任马磊老师,共同探讨了自闭症的研究进展、生活中易被忽视的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临床表现,以及针对大龄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科学训练方法。
自闭症机制研究的两种假说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张晨教授分享了自闭症的研究进展及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此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表现为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狭窄兴趣等。目前自闭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机制研究中一直有两种假说,即“social orienting”假说和“bottom-up”假说。前者认为自闭症患儿主要缺陷在于社交中“读懂”他人的能力和动机存在缺陷;后者认为自闭症患儿对感觉刺激的反应增强,导致注意力集中在低层次的感觉现象上而忽略了社交等。两者假说均有相关研究作为理论依据。
鉴于“bottom-up”假说,生活中常发现许多患有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和自闭症的人存在对微弱视觉刺激的超敏现象。张晨教授带领其团队为深入探究此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发现,自闭症小鼠模型(Fmr1基因敲除小鼠)相比于野生型小鼠对微弱的视觉刺激反应更加敏感,初级感觉视皮层反应也更强。利用病毒示踪标记技术,发现Fmr1基因敲除小鼠初级视觉通路的长程连接无异常,但是Fmr1基因敲除小鼠初级感觉视皮层V1区神经元的分支增多且形态更加复杂。随后,在对V1区的神经元进行选择性Fmr1基因敲除后,发现Fmr1基因敲除的V1区神经元对弱视觉刺激更敏感。最后,研究还证实此异常现象可通过回补Fmr1 cDNA治疗。此研究发现揭示了自闭症视觉低阶信息缺陷的发病机制,并为将来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聪明的孩子不合群要警惕阿斯伯格综合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教授分享了一类功能比较高的孤独症类型,即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其代表性疾病为阿斯伯格综合征(AS)。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这样一群聪明的孩子,但是有点孤僻、不喜与人交往,会认为这是性格内向的原因,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还有一些过分多动的孩子,他们没有边界的多动,不考虑任何环境的约束和别人的情绪及感受,其实这些孩子都需高度警惕这类疾病。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里,不是所有孩子都智力低下,也有一部分孩子智商正常,甚至超长,所以这一类孩子更容易被我们忽略。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主要分孤独症、瓦解性障碍和阿斯伯格综合征3类,以及未特定ASD。这类疾病的共同核心特征是以持续性的发起和维持社交互动和社交交流能力缺陷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限、重复和刻板行为及兴趣。这类疾病以前被认为还会有语言障碍,但是现在语言障碍已不包含在其核心症状里。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包括高功能孤独症和AS。两者最大区别在于语言发育起点不同,前者往往语言发育延迟,但很快恢复语言功能;后者往往无语言发育延迟,语言基本正常,后期二者较难鉴别。
AS是一种慢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属于ASD的一个常见的亚型,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狭隘的兴趣,重复刻板行为和动作发育不协调,但具有与年龄相符的语言和部分认知功能。此外,感知觉异常也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高功能孤独症的一种很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临床症状,如害怕异常的声音、喜欢独特的气味等。AS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英国统计AS发病率约为1%,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4:1。
AS儿童最重要的缺陷是社交障碍。AS儿童不是不想社交,多是不会社交。他们也有社交愿望,甚至有的AS儿童有强烈的社交愿望,他们也害怕孤独。有时,AS儿童好像也会有朋友,兴趣爱好相同或是性格温和、谦让的孩子也可以成为他们的朋友;有时,家长会疑惑“我家孩子也能和别人玩,或是小孩子或是大孩子,但是无法和同龄孩子玩耍”,其实这些现象都不是正常社交能力的体现,因为判断一个孩子的社交能力,一定要看他和同龄孩子之间的交往能力,应该是平等的交往关系。
AS儿童社交中的注意事项:
(1)在幼儿园或学前班阶段,AS儿童通常对同伴的活动不感兴趣,也不想交朋友,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兴趣会远远高于对社会的兴趣。
(2)执行“心里理论”任务方面存在困难,不懂怎样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知识和意图。
(3)缺乏好坏的分辨能力和任务性格的判断能力。容易被不良孩子诱惑,并且容易模仿不良行为。
面对AS这类特殊孩子或人群,需要父母、老师、同学等周围人和全社会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他们只是“特殊了一些”。给他们营造一个更适合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或许这类孩子并不需要特别的去治疗,只需要我们做一些适当的培训,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长而不影响其他人,做出他们自己的成就,那未尝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大龄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训练
国药顶慧儿童成长中心朝阳中心主任马磊老师从训练干预的角度,介绍了大龄AS儿童的训练和家庭教育问题,以及代表性案例分享。
首先,通过训练大量的AS儿童,以及访谈他们的父母,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后,发现训练中的AS儿童的父母一方甚至双方也会有AS心理和行为上的特质,但这些特质还不能诊断为障碍和病症,因为这些特质没有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所以,顶慧儿童成长中心关注的是具有AS特质的共同群体。为了精准训练不同能力优势的AS儿童,顶慧儿童成长中心根据AS儿童的能力优势,将AS分为六种类型:听觉优势型、视觉优势型、空间优势型、运动优势型、智力优势型和均衡型。
轻度、大龄AS儿童一般在幼儿园期间没有特别明显的不同,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最严重的就是自己玩,跟周围小朋友互动比较少,不知道如何互动,或是互动方式不对,但这些儿童语言、智力基本正常,常被家长忽视。一般10岁左右是AS儿童成长的关键点,之前被忽视的问题接踵而至,且越来越严重,比如特别随性、刻板、心浮气躁、认知偏差、心智幼小,语言逻辑混乱、不能建立友谊等等。所以,轻度的AS在幼年时隐蔽性强,长大后才会表现出来。轻度、大龄AS儿童智力可能正常,但一般都具有认知障碍。认知是发现事物规律、洞察环境变化以及对万事万物深入和广泛理解的能力。认知是后天不断积累形成的,是可以不断学习发展的。所以,大龄AS儿童是可以通过科学训练改善认知障碍的。
训练语言和认知障碍的关键在于提高主动专注,当孩子拥有了主动专注的能力,其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大幅提高。顶慧中心AS训练包括3个模块,即运动模块、专注模块、认知模块,以三种不同维度训练AS儿童的专注力,包括运动专注、静止专注和学习专注。
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不建议单一行为矫正,应该着重于训练提高患儿的自控阈值,即面对刺激的意志和面对环境的控制能力。控制力分两个阶段,一是有意控制阶段,二是无意控制阶段。此外,不建议被动教授社交能力,因为在社交中社交场景以及人物的心态、心情和目的等千变万化,所谓的社交故事训练不可能做到穷举,重点在于参与社交的人应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所涉及的很多复杂的能力维度,训练孩子的底层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孩子的社交能力就会自动实现改善。
针对AS,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科学的干预尤为重要,不要等到症状非常严重了才就医,甚至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的误区,早期科学的行为干预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疗效。
作者:陈煜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文章转自健康中国,健康正能量,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举报/反馈 |
|